當前所在位置: >> 新聞資訊
相差顯微鏡的原理 |
發布時間:2018-09-10 15:37:39 | 瀏覽次數: |
相差顯微鏡的原理 光波三要素:頻率,代表光的波長或顏色;振幅,代表光的強度;相位,代表波的相對位移。 光在穿過非真空的介質時,會發生振幅和相位的改變。其中,振幅的改變取決于介質對于光的吸收和散射,通常與光的波長,也就是顏色有關。成像設備和人類的肉眼只能感受到振幅的變化。對于透明的生物細胞樣本,光在透過樣本后,振幅基本無變化,因此肉眼很難觀察到。 相位的改變包含很重要的信息,但是不能被直接觀察到。 在相差顯微鏡出現之前,人們要觀察透明細胞時,需要對細胞進行染色,才能被觀察到。這就需要特殊的染色操作,并且細胞也會死亡。相差顯微鏡就可以觀察未經染色的透明細胞,可以保持細胞形態和特征。 相差成像技術在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,所以,應用相差技術的相差顯微鏡也算是星二代啦~
當樣本沒有染色時,散射光會很弱,而且通常與背景光有-90度的相位差。此時前向光與背景透射光強度非常接近,因此反差很小,不易觀察。 在相差顯微鏡中,物鏡后方會有一個相差環,使樣本的散射光產生-90度相位變化,與散射光和背景光同向,從而增大前向光與背景光反差。 通過第二個灰度濾光片,使散射光和背景光都有一定程度降低,由于背景光降低的程度比散射光降低程度大,因此前向光與背景光反差進一步增大,更容易被觀察到。 以上是負相差,前向光比背景光強,視野內樣本成像比周圍背景亮。 目前相差顯微鏡通常采用正相差。正相差與負相差相反,是使背景光產生-90度相位變化,背景光與散射光方向相反,前向光比背景光暗,樣本細節成像更明顯。 倒置顯微鏡常配置相差成像技術,用于透明的生物細胞觀察。相差成像對細胞容器沒有特殊要求,塑料培養皿即可,便于培養細胞的連續觀察。 相差成像技術中,樣本周圍會產生“光暈”,尤其是在比較大的顆粒如整個細胞周圍,使圖像產生混亂。但“光暈”也可以增強樣本與背景的差異,尤其是增強薄的邊緣的細節反差。 |